Author: Albert Lai, CEO, CCA
(Chinese version only)
從碳績效看香港競爭力的隱憂
過去12個月是氣候變化議題在國際議程上大起大落的一年:首先是世界銀行發表報告,警告當今發展趨勢會令氣溫上升攝氏4度,從而導致災 難性後果;隨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表第5號報告,確認人為因素「極可能」導致氣候變化並發現海洋酸化等多種現象比前加劇;跟着去年11月在 波蘭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連一項實質承諾也欠奉,各國只同意繼續談判,期望在2015年達成協議。
此時此刻,香港豈能袖手旁觀,讓地球到本世紀末只能容納10億人生存的預言成真?今天全球70億人中的60億人就此消失?按比例算,香港反正要縮水成100萬人的城市,再談什麼人口政策也屬多餘?(見註一)
香港是商業城市,最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是由資源最充裕的商界牽頭,帶動全城朝向低碳經濟的目標邁進。究竟實况如何,可從剛公布的首份《香港碳績效報告》看出端倪(見註二)。
研究發現,全港所有列入恒生綜合指數的357家上市公司中,只有十分之一披露正規的碳排放報告,當中大型公司的表現較佳:四分之一屬恒生大型股指數的公司有正規的碳排放報告;而在恒生綜合指數以外的1221間上市公司中,卻沒有一間作出任何形式的碳披露。
上市公司碳披露 香港落後新加坡
若 以行業區分表現,公用事業屬名列前茅:這類大型股公司當中有三分之二正式匯報了碳排放資料。表現最差勁的行業則是消費品製造業、地產建築業和金融業,這些 行業內有碳排放報告的上市公司為數不足20%。由於以上行業均是香港經濟體系的最大支柱,它們的差勁表現拖低了整體上市公司碳披露的水平。
從所有在主板上市的公司的整體表現看,按照國際標準例如「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指引來作出碳排放報告的上市公司少於1%,新加坡卻有超過3%。換句話說,香港商界這方面的表現比新加坡大幅落後(只及對方三分之一),着實令人詫異。
由於碳審計是任何企業制定氣候變化策略的第一步,上述數字揭示出香港商界大部分對氣候變化的風險一無所知,更未有制定應對策略,猶如在濃霧中勇往直前,只寄望在撞上冰山之前一切都是歌舞昇平。
如果抉擇只影響個別商人,我們毋須介懷,但偏偏這些抉擇的後果影響每一個香港人,所以企業是否制定碳排放報告,需要公共政策介入。因此英國政府已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從2013年10月起提交碳排放報告,涵蓋這些公司的全球業務,而遵從法例的責任就正正放在公司董事身上。
缺乏減碳策略 削弱整體競爭力
國 際投資者對企業的估值,與它是否已制定以碳審計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息息相關,因為若企業管理層對日趨明顯的氣候風險也無動於中,你還可以信賴他們的整 體領導能力嗎?企業的損失不僅限於未知的風險,更丟失了因應環境變化的創新機會。例如英國馬莎百貨集團幾年前制定了一個以低碳永續為核心的「A計劃」,至 今已為集團節省成本及創造收入逾1億英鎊,但至今未聞任何香港企業有此成績。
本地商界反應滯後,已經影響到香港競爭力。例如在今年世界經濟 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指數」調查,香港整體雖然排名第7,但在「創新與商界成熟度」一環,排名只得19,而在妨礙營商環境的因素中,最須解決的問題是「缺乏 足夠創新能力」。由於企業創新的方向必須切合全球環境和社會價值的變化,所以一家不了解氣候挑戰的企業,等於白白將發展機遇拱手讓給海外競爭對手,社會大 眾也是輸家。
儘管《香港碳績效報告》的結果令人憂慮,令人欣喜的發展是香港交易所最近公布了「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從2015年開始提交報告,涵蓋了碳審計的要求,由「自願性」提升至「遵從或解釋」級別 。
無論考慮自身利益或公眾利益,道德責任或發展機遇,本港商界都需急起直追。政府機關逐步介入,引進相關法規,是全球大勢所趨。面對影響全人類的挑戰,香港能盡好本分嗎?
註一﹕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院總監舍恩伯教授在2011年提出警告,若果氣溫上升攝氏4度,全球的承載量可能只得10億人。
註二﹕《香港碳績效報告》由專業社企低碳亞洲有限公司研究發布,全文可在此下載: http://www.carboncareasia.com/eng/CCL/report.php。
原文刊於《明報觀點版》2014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