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

Historic agreements made at COP21 while Hong Kong creates its own crisis by lagging behind

Historic agreements made at COP21 while Hong Kong creates its own crisis by lagging behind
(Ming Pao, 14/12/2015)

Author: Albert Lai, CEO, CCA

(Chinese version only)

巴黎協議締造歷史 香港滯後自製危機

12月份的巴黎寒風凜冽,卻擋不住3萬多名氣候峰會代表的熱情。此一刻國與國之間的勾心鬥角在人類共同危機前暫時讓路,催生一份歷史性協議:各國不僅認同要控制全球暖化溫度遠低於攝氏2度,並致力限制升溫不高於工業化前1.5度。儘管不少發展中國家極力爭取的具體補償措施或額外資金等字眼在最終協議文本中不翼而飛,但既然國際社會確認了新目標,未來每一個國家、企業甚至個人行為,都會以新目標引伸的指標判定成敗得失,香港也不例外。

翻天覆地的能源革命

為何限制全球暖化不高於1.5度意義重大?因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分析報告已經預告,要達至這項目標等同在2050年前全面放棄石化燃料,並且必須在2020年前開始行動。這是一場翻天覆地的能源革命,打破現有經濟模式,所有企業活動無一倖免,個人生活與消費行為亦從此改變。

對不少香港商界和市民來說,巴黎氣候協議有點像晴天霹靂,因為特區政府一直不重視:特首梁振英沒有參加巴黎談判,甚至在談判期間從未為此發表香港立場書。本來香港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有充分自主權先發制人,化被動為主動,正如上月15個民間團體在峰會召開前發表「香港公民社會宣言」,其中一項訴求是:「我們看見目前各國提出的『自主國家貢獻』有很大缺口,無法達至升溫不超出1.5度或2度的目標。我們認為全球各地有高度自主立法權力及經濟實力的城市,應訂立超出本國『自主國家貢獻』水平的額外減排目標。香港份屬此類城市,特區政府應積極回應。」

環境局長黃錦星參加了中國代表團,本來大家也抱有一點期望,因為全球450個城市市長親自到達巴黎,自願承擔比本國更進取的責任。香港民間代表莊陳有在研討會上向黃錦星陳辭,香港為何不制訂2030年以後的減排目標?社會各界多番提出創新的減碳方案,例如廣泛使用太陽能發電、開闢零碳無車行人區、城市有機耕種、鼓勵低碳投資等等,為何一直無法落實?可惜黃錦星多番強調「港情有別」,表示特區政府會在巴黎峰會結束後再研究對策。顯而易見,特區政府無意爭取領導地位,樂於跟在別國城市的尾巴後面。

黃錦星取態與國際背道而馳

根據環境局公布的數據,從1990至2012年間(2012年以後未公布),香港碳排放量從每年3500萬噸增至4300萬噸,但這還未計算香港入口貨品的隱含碳足迹——以每年人均9噸高踞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盧森堡。

黃錦星早幾天從巴黎回港,還重申早已過時的2020年碳強度目標(即以國民生產總值為基數,意味着碳排放量可隨着經濟總量增加而按比例增加,只要增加少一點便可達標),卻絕口不提碳排放總量是否減少和如何減少。這種取態與其他國際城市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各國城市碳排放量佔全球總量七成,如果大家均仿效香港的做法,碳排放總量不減反增,巴黎協議便成一紙空言。

倫敦、紐約、悉尼等17個城市組成了「碳中和城市聯盟」,定下「80×50」目標,即在2050年前減低碳排放量80%以上,直至變成零碳城市。這些目標看似激進,有人覺得不可思議,不少石油煤炭公司更紛紛抨擊為不符現實,但回顧人類社會轉變的步伐,速度之快往往超出我們想像。假如你身處1900年的紐約街頭,滿街都是馬車時你說馬車快將消失,眾人會當你是傻瓜;到了1913年的紐約街頭,滿街都是汽車時你問馬車何在,眾人也會當你是傻瓜。

香港有大步向前的潛力

香港民間代表團成員共13人,分別參與了會場內外多場討論和行動,只消看看其中一些案例,便明白香港足有大步向前的潛力。

· 出版全球暢銷書This Changes Everything的知名作家Naomi Klein在峰會期間演講會上指出「今天不再是小手小腳的時候」,地球沒有歎慢板的空間。同場演講的英國工黨新黨魁科爾賓(Jeremy Corbyn)勾畫他對英國2020年的願景,大幅利用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投資,創造100萬個綠色就業機會,證明發展與環保可以並存。

· 冰島總統Olafur Ragnar Grimsson親臨聯合國環境署的可持續創新論壇,解釋冰島如何由一個全部倚賴化石燃料的國家變成百分百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低碳經濟體。今天冰島電力的來源約四分之一是地熱,其餘是水電。冰島研發使用地熱技術,為它帶來新經濟發展動力,包括吸引電解鋁廠投資、溫室有機耕種、地熱廠溫泉旅遊景點等等,連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曾親自訪問冰島取經,繼而在中國推行地熱合作項目。根據科研調查,地熱潛力遍佈全球,只要開發地心熱能的千分之一,便足以滿足全人類1萬年的能源需求。

· 在「可再生能源重塑未來」研討會上,首位嘗試駕駛全太陽能飛機環繞地球飛行的瑞士精神科醫生兼探險家
Bertrand Piccard向與會者介紹「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心路歷程,他以親身經驗說明,今天很多人對「百分百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標潑冷水是自我矮化。現時香港發電系統中可再生能源應用率近乎零,完全漠視國際上鼓勵可再生能源分散發電和高價上網的趨勢,政策滯後令人汗顏。

· 聯合國氣候變化特使兼愛爾蘭前總統羅賓遜夫人(Mary Robinson)在巴黎大皇宮舉行演講,她特別指出與會者對低碳創新的努力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環節,因為合作不能只停留在國與國層面,更必須在公民社會和商界之間廣泛推行。香港民間代表跟與會者分享了香港「低碳想創坊」推行創新項目的成果,包括全面推行城市有機耕種、推動單車友善城市、建立全球首個城市樹木民間資料庫、實踐「責任消費」行動等項目,為國際合作創造條件。

急須開展全民對話 策劃未來

今天巴黎氣候峰會達成協議,中國搭上減碳列車,全球發展轉型已成定局。巴黎協議中提及「由利馬至巴黎行動議程」,包含了全球7000個城市、5000家企業及管有25萬億美元資產的500家投資機構合作建構低碳社會的承諾。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產值名列全球第10位,創新減排不僅是克盡國際責任,更可以開拓綠色商機,改善市民生活質素。

峰會前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在低碳亞洲舉辦的研討會上引用博弈論說明,面對氣候危機各方摒棄私心共同行動才是最佳多贏方案。以香港人的聰明才智,零碳發展毋須事事由政府帶領,但政府若不懂作前瞻性投資和締造公平開放的環境,社會要發揮潛能便事倍功半,城市競爭力面臨下降危機。

朝向零碳城市,香港公民社會與不少工商企業已經整裝待發;特區政府順應國際大勢,急須開展一系列「零碳轉型全民對話」以策劃未來,才能站穩歷史步伐。

原文刊於《明報觀點版》2015年12月14日
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51214/s00012/145002934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