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courtesy of Ming Pao 19/11/2017)
「未來城市﹕綠色金融 環保定漂綠?」
「我的村莊曾經很美,現在卻變成了光禿禿的荒地。」12歲的斐濟男孩Timoci Naulusala站在聯合國氣候大會的講台前作證,一個熱帶氣旋去年橫掃他在南太平洋島國的家,如今他向各國領袖動之以情,希望這個世界應對氣候變化能夠再積極一些。
一張現場合照中,德國總理默克爾望着男孩,眼神充滿慈愛。被問到德國何時停用煤炭發電,默克爾說會認真討論。那麼,究竟是何時呢?沒有答案。
曾任巴黎氣候會議香港民間代表團團長的黎廣德,今年再以觀察員身分到德國波恩與會,對各國的虛偽感受尤深。減排承諾講得出做不到,2015年定下的《巴黎協定》將氣溫增幅限制在遠低於2℃,努力追求1.5℃,然而聯合國環境署上月發表的報告指出,即使只談2℃的目標,各國自訂的減排承諾加起來,僅是所需減排水平的1/3。換句話說,就算大家有口齒的話,減排進度都已經落後了。
示威者把一顆顆煤炭帶到會場,一手烏黑,將煤的污染放在眼前。
德國:再生能源多燃煤發電更多
德國可再生能源佔全部能源高達35%,在這方面是全球的模範生,但另外四成電力卻來自燃煤,歐盟1/5的二氧化碳排放由煤炭發電廠造成,當中一半由德國與波蘭「包辦」。
採煤抽地下水土地沉降
黎廣德在這趟行程中到過鄰近科隆的市鎮Jülich,參觀由德國航空太空中心研發的「人工太陽」,可產生3500℃高溫,用以發展不會排放二氧化碳的氫能源,足見德國對潔淨能源投入的「科研決心很大」。但氣候大會上的示威者舉牌「指路」,會場50公里外就有一個煤礦。就在Jülich,黎廣德亦目睹開採褐煤(燃燒褐煤釋放的二氧化碳比普通煤炭高)對環境的破壞,採煤抽走地下水,引致土地沉降,當地一間由城堡改建成的學校高低不平,需在地底放置彈弓支撐。
巴西:開發油田解財困
德國只是一個例子,擁有亞瑪遜森林的巴西,在氣候談判上亦一向進取,但無阻該國今年為8處油田招標,為債務纏身的財政解困。講一套做一套的態度,令氣候變化問題更加嚴峻。
香港:2030年再生能源佔4%
香港呢?環境局長黃錦星也有到波恩,在討論環節中介紹今年1月公布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藍圖由跨部門的氣候變化督導委員會制訂,由時任政務司長林鄭月娥牽頭。裏面提到由天然氣代替煤發電,預計到2020年,香港約一半電力由天然氣產生,燃煤發電減至25%。不過黎廣德認為,這份藍圖新意不多,「林鄭常說創新,但在這範疇的政策卻從不強調創新,只強調困難」。
內地更積極 盼再生能源佔51%
他翻開中國在會前發布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展望2017》,一個表格顯示內地遠比香港進取,在既定政策下,內地預計在2030年可再生能源佔總體51%,更提出若要符合氣溫升幅低於2℃的目標,這個比數需提升至68%。至於香港的2030年願景中,是將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由現時不足1%提升至3%至4%。
內地可以由政府說了算,香港情况不同?「中國是指令式經濟,推行相對容易。但所謂容不容易,在不同體系用不同手法去推。」黎廣德舉加州為例,政府便以法例帶來改變。雖然特朗普政府已從《巴黎協定》抽身,超過2500名來自地方政府、大學、商界等界別的領袖在6月簽署一份聲明,疾呼”We’re still in”(圖a),支持者之一是同樣有在波恩露面的加州州長Jerry Brown。他上月簽署多項法例,推出一系列方案鼓勵人們使用不會排放溫室氣體的車輛。
再生能源討論香港一潭死水
「氣候會議上有很多場關於再生能源的討論,這個領域發展得很快,也出現了很多新技術配合,智能電表、智能電網等,這些討論在香港全部沒有發生,從這角度看是一潭死水。全世界的趨勢不只是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還包括將消費者變成與生產者的結合體,prosumers,結合producer與consumer。每人將來不止消費電力,也可以生產電力。」
政府現時與兩電研議引入「上網電價」(Feed-in Tariff),計劃由兩電回購民間以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黎廣德認同是件好事,不過認為政府野心還是不夠大,創意未用盡。理工大學早前研究發現,本港75%樓宇適合安裝太陽能系統,若可盡用,足夠供應10%用電量。黎廣德還提出﹕「公共屋邨在香港有最多公共空間,可以在公園、球場範圍開放一些位置裝太陽能板,讓人投資。公共屋邨甚至可成立合作社,投資屋邨太陽能板。不一定有錢人有間大屋有個屋頂才做到,關鍵是政府要開放。
一手燃天然氣 一手發藍色債券
2030年藍圖展露最大的野心,也許是納入了金融發展局報告所指香港「作為亞洲區域綠色金融中心具有許多獨特優勢」的內容。氣候會議另一場抗議或者為我們帶來一點啟示。人們大叫印在白色橫額上的句子:EIB DON’T FUND TAP。他們反對歐洲投資銀行(EIB)投資從希臘接入意大利的天然氣管道(TAP),另一邊廂EIB則與傳媒大談計劃推出資助清潔海洋工作的「藍色債券」。天然氣雖比煤「乾淨」,但也是化石燃料,歐洲被批評「有口話特朗普冇口話自己」。
綠色金融 定義未明
綠色金融在全球是新興產業,黎廣德說,「香港政府的方向是對的,如果香港想做一個綠色金融中心,應該用更嚴謹的態度去做」,以免被懷疑只是「漂綠」工程。他解釋,綠色金融是為符合氣候、環境要求的綠色項目集資,但「實際上有很多定義的問題」,例如內地容許「清潔煤炭」及核電項目發行綠色債券,輿論就質疑仍算不算綠。
在香港,除了領展、港鐵,最近中華煤氣亦首發綠色債券,為堆填區的沼氣應用等項目提供資金。此外,機管局亦計劃為三跑客運大樓申請發行綠色債券,曾被問及是否為三跑「洗底」。
到底如何才算綠色項目?黎廣德說「如果一個大項目整體增加碳排放,但部分工程符合高環保標準,綠色債券是否適用於該部分投資?」這一點值得思考。對綠色標準必須維持integrity(一致)及additionality(額外原則或外加性,關注項目可造成的新增效果),「不能因做生意發展金融,放開對綠色項目的要求,否則長遠會損害香港地位」。不過他說香港本身亦應發展更多綠色項目,才可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得更快。
殺到埋身杏花邨陸沉?
聯合國環境署報告把焦點放在減排計劃與行動之間的「Gap」,黎廣德說這不止是差距,更是裂縫。這道裂縫既存在於科學報告與政治現實之間、各國承諾與實際達成的效果之間,個人的認知與實踐,亦是兩回事。美國組織Climate Central在2015年預言過,如果碳排放趨勢不變,全球會升溫4℃,香港近半沿岸居住地都會被浸。
斐濟很遠,但杏花邨卻近,「大澳、杏花邨在上次颱風已受(氣候變化問題)影響,這是很貼身的議題,但香港人的參與度卻不高。」黎廣德說個人可做的雖少,但推動改變的,正是公民力量,在波恩會場,抗議聲讓民間訴求能直達政要耳中,比聯合國一句呼籲有力。研究估計,如果我們致力減少食物損失及浪費,在2030年,每年二氧化碳排放有機會可少20億噸。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119/s00005/1511028480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