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Daily, 12/03/2018)
Author: Water Cheung, Chairman, CCA Pte Ltd & Director, CCA Ltd
(Chinese version only)
政府千億沒用在刀口上
香港特區政府在剛公佈的2019年預算案中,提出動用1,000億港元發行綠色債券,詳情有待日後公佈,此外亦會為中介機構提出補貼。我覺得政府的錢並沒有用在刀口上。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個新生的債券市場需要三種角色;要錢的人(發債體) 、願意投資的人和中介機構例如投行、律師和會計師。現在最缺的是投資者,而不是發債體或中介機構。
2016迄今,香港目前已經有8支公開發行的綠色債券,包括領匯、太古、國開行、港鐵等等, 行業範圍頗廣。債券亦很暢售,但這個暢售,很多是源自發債體本身都是一些財政穩定,經常在資本市場運作的知名企業。他們自身要融資絶對沒有難度,發綠色債券大半是為了盡企業公民義務,只要發債成本維持在可控階段,他們樂見其成。然而如果你問他們的首席財務官,發綠色債券有否為企業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他們一般的答案都是很中性。關鍵是迄今為止,綠色債券並未能減低發債成本。
2017年,全球綠色債券總發行量破紀錄超越1,500億美元,但仍不過是全球的債券市場的2%左右。在歐洲,愈來愈多基金經理有綠色標的,但是這些投資需求並沒有明顯地降低發債的利率。只有當市場能夠明顯地將綠色債券的綠轉化為息差,發債體才會積極發綠債。我覺在這一天是會來到的。
香港政府如果要支持綠色債券市場,最直接便是當一個投資人,用金管局的部份儲備建立一個綠色基金,這樣便可以推動整個市場。
此外,亦有市場人仕提出港府發綠色債券可以創立一標準孳息曲線(benchmark yield curve),我覺得這是想當然而已。首先,標準孳息曲線需要穩定和經常的發行量,而且要分佈不同的年期。此外,流動性亦很重要,這些特區政府目前都很難做到。再者,標準孳息曲線是否適用於綠債?標準孳息曲線是用來衡量不同信貸風險的利息差距,當中如果我們加入了綠色的因素,息差究竟是代表信貸風險的差異?抑或綠色程度的分別?
最後論邊際收益,理想中綠色金融是為一些有環保效益而又融不到資的企業服務,今天特區政府盈餘萬億計,如果政府發掘到一些效益好的環保項目,又何妨直接投資而要發債籌錢呢?而投資者假若踊躍認購港府的債券,究竟是因為特區債券一券難求?抑或對環保真感興趣呢?再者,特區政府發綠債有機會做成crowding out effect:一些原本有機會投資其它綠色項目的資金,因為避險原因,都跑到政府荷包裏。
港府支持綠色金融,我是鼓掌的,但是希望能夠做到biggest bang for the buck。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2018年3月12日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daily/article/20180312/20328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