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Dec 2020

Hong Kong badly needs Coastal Defence, not “Tomorrow Lantau”

Hong Kong badly needs Coastal Defence, not “Tomorrow Lantau”
(Ming Pao, 18/12/2020)

Author: Albert Lai, CEO, CCA

(Chinese version only)

香港急需海岸防護 而非明日大嶼

香港政府財政儲備在短短一年間下跌3000億元,立法會卻批准撥款5.5億元為「明日大嶼」進行工程研究,預計明日大嶼最少耗資6000億元。那邊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未來需花1000億坡元(約5800億港元)進行海岸防護基建,以應對海平面上升對新加坡人生命財產的威脅。香港和新加坡兩地政府同樣面對氣候危機和財政緊絀的壓力,但政策取向卻大相逕庭,究竟誰是誰非?

港6000億建明日大嶼 星6000億防護海岸

李顯龍向新加坡人發表措辭嚴厲的演說:「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防禦工作應該一如新加坡軍隊,採取絕對嚴肅的態度,因為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可是,利用軍事防衛應對的戰爭有可能避免,海平面上升卻無可避免,唯一不確定的只是或遲或早而已。」

其實道理顯淺不過,新加坡海岸線全長193公里,全市大部分貴重資產都處於岸邊低窪地帶,一旦水位上升而毫無防禦,可謂國將不國,後果不堪設想。眼見本地官員不動如山,難道香港會比新加坡安全?

風暴潮恐衝擊3/4 GDP

香港主要海岸線全長733公里(不計算離島),被評定為全球最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十大城市之一。

根據中信里昂證券去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到了2030年香港勢要面對5.87米高的風暴潮,維港兩岸市區將會受嚴重打擊,從尖沙嘴到中環金融中心,包括交易廣場、匯豐和渣打大廈均在水淹之列,由於影響遍及地產、貿易和金融業,勢必衝擊全港國民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

事實上2018年強颱風山竹襲港已是一次預演,正如天文台指出,香港十分幸運,如果大潮時間和颱風路線稍為變動,維港當年的水位可達約5米高。

要保護的沿岸資產 不僅在維港兩岸

但城市規劃豈能等運到?正如李顯龍不會因為相信新加坡受幸運之神眷顧而漠視海岸防護工程,為何特首林鄭班子對這事關重大的民生工程完全缺席?

香港海岸線的長度是新加坡的3.8倍,按比例計算,新加坡預留約5800億港元作為海岸防護資金,香港需預留約2.2萬億港元,因為香港要保護的沿岸資產不僅在於維港兩岸,無論是位處吐露港的大埔、沙田,或新界西面的荃灣、屯門,以至港島南區的香港仔丶鴨脷洲,全部都會受海平面上升衝擊,所以預留過萬億元投入海岸防護基建,保護市民生命財產,實在是任何政府都無從推卸的責任。

至今特區政府不但沒有為了籌措海岸防護工程資金提出半點計劃,更竟然違反國際潮流,推動最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明日大嶼填海工程,兼且最受資產價格大跌影響的金融界和商界也默不作聲,實在令人目瞪口呆。

從工程界的角度看,要設計能夠應對海平面全方位上升的海岸防護工程,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即使在全球範圍,可供參考的例子寥寥可數。

英國倫敦市為了防護海水倒灌淹城,早於1980年代已經在泰晤士河口建成520米寬的可開關水閘;為了應付未來氣候危機,近年已開展了一個名為「TE2100」的全市防護海潮計劃。

美國紐約市2012年經歷颱風桑迪的廣泛摧殘後,開展了一個名為「Big U」的工程項目,圍繞曼哈頓區南端建造16公里長的堤壩,預計耗資約110億港元。

但香港沒有倫敦或紐約那麼幸運,因為海潮來襲時並非只從一個方向,而是從四方八面湧來,同時要考慮暴雨落在地面時如何迅速排走或儲存,才能避免大水淹城。

新加坡則已聘用荷蘭專家,試驗圍堰造塘方式,通過修築堤壩把一系列小型人工島連接起來,一方面阻擋海平面上升,一方面製造土地並儲蓄洪水。

條件所限二擇其一 防災非做不可

香港地勢獨特,航道縱橫交錯,不能簡單抄襲其他城市的經驗,必須開展深入研究。但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海岸防護基建投資必然十分巨大,動用財政儲備無可避免;二、工程從設計到完成必定為時多年,所以急需盡早開展,才能及時應對氣候危機。

香港面對海外防護和明日大嶼的抉擇,猶如一個大庭院周邊山火逐步逼近,院內居民急於築起防火牆並除去招惹山火的雜草,但管理員卻要求大家跑去建一幢新房子,大家好嬲定好笑?

無論從財政儲備或政府動員能力來看,海岸防護和明日大嶼只能二擇其一。防災如救火,政府今天不做,明天也非做不可,只是延誤會令社會損失無法挽回。但明日大嶼今天不做,眼前還有更好更便宜的選擇,就是發展新界棕地和閒置土地,民間智庫和專家學者早已提出詳細數據和解決方案。

工程界角度考慮 推海岸防護更有利

最近工程界爆發醜聞,事緣香港工程師學會未有徵詢會員意見情况下,由會長署名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交意見書支持明日大嶼撥款。

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在網誌上公開指出,意見書犯下基本科學錯誤:忘記氣候變化帶來海水上升,忘記把潮水高度加到風暴潮,以及忘記所有工程師都知道的200年設計標準。因此林超英指控工程師學會違反專業團體行為規範,也涉嫌專業不及格和誤導立法會。

這是影響香港工程界專業聲譽的大事,令人懷疑學會是否已經淪為政府附庸。有工程師學會會員就此向學會發信質詢,學會本周作出回應,但對關鍵數據含糊其辭,刻意迴避風暴潮、天文大潮及海平面上升重疊發生時的最壞情境,更令人覺得林超英的指控屬實。

事實上,就算只從工程界發展的角度考慮,推動海岸防護基建遠比明日大嶼有利,因為工程涵蓋全港10多區的海岸線,可以容納更多創意,更多元化,更多中小承建商和顧問公司受惠,不會因向內地購海砂而白花幾百億元。

林鄭班子會否一如既往,一意孤行,違反國際潮流和抹煞民間專業意見?確是關乎香港未來「市運」的頭等大事。

 

原文刊於《明報》2020年12月18日
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7%80%e9%bb%9e/article/20201218/s00012/160822899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