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1 月 18 日

低碳亞洲行政總裁黎廣德工程師接受港台「管理新思維」訪問 (香港電台)

低碳亞洲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黎廣德工程師,11月18日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 (Executive MBA Programme) 與香港電台合辦節目「管理新思維」的邀請,與主持人潘嘉陽教授及李靜宜小姐探討「香港企業如何追上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大潮」。

在長達兩小時的訪談中,黎廣德工程師先介紹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源起和在國際間的發展歷程。聯合國首次於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人類環境會議,開啟了全球環境保護合作行動。在1992年的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各國領袖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Rio Declaration) 及「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定下了可持續發展的藍圖。《京都議定書》在同年誕生,可惜其後的2007年峇里會議及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都沒有發揮太大作用。直至2015年達成《巴黎協定》,簽署國承諾把地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到2度之間。

他指出,現時全球面對的兩大挑戰是氣候變化和貧富懸殊。這兩個議題正是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中首兩個關注的核心。在他看來,從1972年至今,兩個問題都變得更加嚴峻,主要原因是工業化及消費社會的發展模式。現時一些北歐國家的發展方向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不增加碳排放,例如冰島便大量使用地熱發電,而且其貧富懸殊指數為已發展國家中最低,當中有很多值得香港學習的地方。

可持續發展建基於三個 “P” (Planet, People, Prosperity), 不能只停留在國家層面,必須在企業、市民及社會層面推動。香港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於2016年起的財政年度按其指引發表「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報告。事實上低碳亞洲於2008年成立時其中一個首要任務便是推動香港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進行匯報。因為唯有提高資訊的透明度,量度企業的績效,才能提供基礎進行管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不同,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的目的不是表揚企業,而是持續地將資訊如實報告,並加以量化及比較。另外,董事會的參與對環境、社會及管治匯報十分重要,因為若企業的管理層未能考慮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因素,便可能對企業的經營帶來風險,而且董事會亦須直接對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作出的披露負責。

與此同時,當全球投資者對此類披露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種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指數亦應運而生,例如恒生可持續發展企業指數、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及MSCI ESG指數等,亦有助鼓勵企業提升匯報的質素。

黎廣德認為,雖然香港上市公司有著資金雄厚的優勢,但目前大部分企業的視野流於淺窄,尚未明白在營運中加入可持續發展元素的益處。

最後,他向聽眾推介由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所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高級研究員Kate Raworth撰寫的《Doughnut Economics: Seven Ways to Think Like a 21st-Century Economist》,提出為經濟、環境與民生策劃一個平衡方案。

點擊檢視

節目重溫:
http://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NovaManagement/episode/538451

1.

2.

圖片說明 (圖片蒙 RTHK/CUEMBA 提供):

  1. 低碳亞洲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黎廣德工程師於香港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 (Executive MBA Programme) 與香港電台合辦節目「管理新思維」分享對可持續發展的見解,並舉出多個中外範例,說明企業可以如何應對這個世界大潮。
  2. 低碳亞洲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黎廣德工程師 () 與「管理新思維」主持人李靜宜小姐 () 及潘嘉陽教授 ()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