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低碳金融亞洲可持續金融分析經理 鄭穎康
北卡羅萊納州「氣候天堂」的沉淪警世氣候風險持續上升,颶風海倫妮和米爾頓相繼重創美國東南部,暴露了基建和社區的弱點。颶風揭示社會與制度的氣候韌性迫切需要加強,而金融業和融資策略可發揮重要作用。
9 月 25 日,颶風海倫妮迅速增強中。(圖片來源:CSU/CIRA 及 NOAA)
颶風威脅日益嚴峻
熱帶氣旋由溫暖的海洋驅動,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海洋熱含量持續上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 (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 (AR6) 總結,強度高與迅速增強的熱帶氣旋越來越多,且預計此趨勢將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中持續。
「氣候天堂」的幻象與破滅
近年,數個美國城市被捧為「氣候天堂」,似免受氣候變化影響,可供遷居;北卡羅萊納州西部的阿什維爾 (Asheville) 乃其中之一。阿什維爾坐落於藍嶺山脈之間,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它遠離海岸,無懼海平面上升和風暴潮侵襲;水源充沛,全年降雨均勻,不怕乾旱和山火,也沒有龍捲風;毗鄰著名的大煙山國家公園,享有優美自然景緻。
可是,此地並非氣候天堂,從來都不是。
山區地勢使然,阿什維爾歷史上易生水浸。嚴酷的現實是,災害推動了重建,使低收入社區士紳化 (gentrification),是美國有缺陷的發展模式之一。在廣袤的阿巴拉契亞山地,洪水風險大多被低估或忽視,基建薄弱且社區準備不足。阿什維爾的新移居者,大多從未經歷嚴重的洪災,也並不認為自家有水浸風險。
然後,海倫妮來了。
颶風海倫妮襲來
海倫妮 (Helene) 經過極度異常溫暖的墨西哥灣時迅速增強,儘管其登陸地遠在600公里外的佛羅里達州,但其挾帶巨量水汽入深內陸,在佐治亞州、南北卡州使廣泛地區水浸、數百萬戶停電。
颶風海倫妮襲擊前(左,8 月 29 日)後(右,9 月 28 日)美國東南部的夜間衛星影像。大片區域變暗顯示了沿海倫妮移動路徑的大規模停電。兩圖中最大片的白斑是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圖片來源:CSU/CIRA & NOAA/NESDIS)
由於地形抬升,北卡州西部暴雨傾盆而下,大片山區錄得「千年一遇」的豪雨,河溪水位暴漲,遠超1916年水災的紀錄。氣象學家估算,短短一周內,美國東南部降水超過1,500億立方米,足以填滿三峽大壩水庫近四次,或使整個北卡州淹水一米深!
洪水破壞之嚴重,積水深達兩三層樓高,有城鎮整座被淹沒,甚至沖毀移平、蕩然無存。美國本土有超過230人喪生,乃半個世紀以來僅次於颶風卡特里娜第二嚴重的天災。受災地區只有不到1%的房屋投保水險,意味家園被毀者一無所有。
阿什維爾都會區遭受洪水侵襲。(圖片由 NCDOTcommunications 提供,CC BY 2.0a)
從事氣候工作的專業人士也直接面對災害的衝擊,實在教人諷刺。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NOAA) 下屬的國家環境信息中心 (NCEI) 總部正正位於阿什維爾,其負責提供的環球氣候數據存檔服務仍部分中斷。柏克萊實驗室有初步歸因分析指,人為氣候變化使海倫妮的雨量增加了五成,而發生如此極端降雨的概率增加了20倍。
由於2024年美國各地發生了多次嚴重災害,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 (FEMA) 在十月新財政年度的首8日,已耗用了近半的年度災害預算。適逢美國大選在即,北卡又是關鍵的搖擺州,災後謠言四起,指責聯邦救災不力、挪用撥款、甚至操控天氣令颶風襲擊紅色州份等假消息,在社交媒體前所未有地廣傳,威脅救災人員安全,使總統拜登連番公開讉責造謠傳謠者。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海倫妮過後的墨西哥灣依然熾熱,不到兩周內又形成颶風米爾頓 (Milton),並以破紀錄的速度爆發增強為五級颶風;其自西向東直撲佛州坦帕灣的罕見預測路徑,將引發災難級的風暴潮。坦帕灣區人口超過三百萬,是美國東南部僅次於亞特蘭大和邁亞密的第三大都會區。
以潛在損失而言,坦帕灣被世界銀行列作全球前十的沿海地區;其低海拔、淺陸架、長弧形狀、窄灣口、發展綢密等,都是風暴潮的危險因素,加上暖化令海平面上升,只欠一場完美風暴。然而,過百年來,坦帕灣屢屢避開最壞情況。當地傳說美洲原住民的祖靈至今仍在庇祐坦帕,這種僥倖心理也使該區的準備更顯不足。
10 月 8 日,米爾頓重新增強為 5 級颶風,直指佛羅里達州坦帕灣。(圖片來源:CSU/CIRA & NOAA)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 (NHC) 一度預報,米爾頓會在坦帕灣引發超過4米高的風暴潮,意味可帶來破紀錄的1,750億美元經濟損失。這將震動再保險業界,觸發巨災債券蒙受大額虧損。由於米爾頓的路徑比預測偏南,且在登陸前減弱,坦帕再度逃過一劫,但米爾頓仍在佛州導致數十人死亡、三百萬戶停電。
而實際上,颶風的災害遠不止於此。
被忽視的颶風傷亡
最近發表在《自然》期刊的研究顯示,熱帶氣旋受災地區,由於民眾經濟困難、心理壓力和醫療服務中斷等眾多因素,出現長達15年的死亡率上升。官方統計的直接死亡人數,遠低於此推算的每場風暴7,000至11,000的間接額外死亡,即美國東岸有3% 至5% 的死亡與颶風相關。
氣候韌性及其投資刻不容緩
這兩場颶風及眾多研究表明,亟需加強社會、制度和社區層面的氣候韌性。全球氣候危機無處可逃,個人難以獨善其身。諸多舊有規範已不合時宜,因其建基的氣候條件已永遠消失。政府應在政策層面加強預防和應對能力,提升基建要求、更新保險框架、完善救災安全網。同時,公眾的氣候認知素養亦須提升。企業則需審視其轉型策略和風險,投資於可持續的業務和資產。
儘管近年ESG投資已大幅增長,但投入到氣候適應和韌性的資金只佔少數。絕大多數韌性相關投資仍出自公共部門,但私營資本也可以參與貢獻。氣候債券倡議組織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在九月發表了第一版的《氣候債券韌性分類》及其方法,旨在帶動更多資金支持韌性建設。
此外,去年的COP28通過了設立氣候損失與損害基金,是為災後復甦的里程碑。我們預計,在下月被稱為「金融COP」的COP29中將理清其後續融資和機制。低碳金融亞洲請各讀者持續關注氣候金融領域的發展,留意本公司的精讀分享,並積極參與提升氣候韌性的行動和投資。
a https://www.flickr.com/photos/39320593@N03/54057894444/,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53884719;
https://www.flickr.com/photos/39320593@N03/54057917631/,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53884855